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先撩拨观众感动之弦的,是冯小刚导演。
 
在回答贾樟柯导演关于“从早期的贺岁喜剧到现在的现实题材的转变”的提问时,冯小刚提到了“顺心而为”这四个字。
 
他表示,以前就想拍现实题材的电影,但没人投资,只好采取了拍贺岁片的方式。没想到这种方式带来了另外一番景象,赢得了很多观众,还形成了品牌,让他的拍摄条件越来越好,资源使用上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但慢慢地,还是想回归到他最想做的事情上去,想要拍自己想拍的电影。
 
“好多人劝我,市场这么好,什么东西观众会喜欢,要顺势而为,我现在想的是要「顺心而为」,不是「顺势而为」。顺势而为的话,我觉得90%的人都在做这样的事情,不缺我这么一个。”
 
冯导说完这一段话的时候,现场响起了掌声。而他的另一段话,则令观众十分感动。
 
“拍电影需要体力,需要脑子不停地转动。导演不是一个名词,是一个动词,导演得干活。就我的年龄来说,我不认为我还能拍很多电影。以前觉得又可以多拍一个电影,现在觉得又会少拍一个电影。我想我就是再勤奋,再努力,恐怕也就只能再拍六七部电影了吧......”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那个可以让观众乐呵的“贺岁片导演冯小刚”,不是那个敢于批评演员、炮轰影评人甚至和粉丝对骂的“小钢炮”,更不是那个扛着军刀上冰湖茬架的“六爷”,而是一个时年58岁的、想“顺心而为”的多拍几部电影却又不得不随着岁月老去的电影人冯小刚。
 
正是冯小刚发出这样的感叹,让坐在一旁谦逊有礼的李安在回答下一个问题时,也表达了自己类似的感受。
 
“我也有这个感觉,(你能拍)六七部已经很多了,体力相当好。我们做导演的,神经一直扯着,不知道能扯多久。自然身体跟市场、观众都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停。现在开发了一个新的(技术),不知道开了一个新希望,还是捅了一个新篓子,我不清楚。所以希望多学习一下......我除了拍电影,大概就是烧烧菜,被太太骂一骂,被数落一下,大概就是这样。其实挺可贵,我们都是爱电影的人,都是在经历,很简单,我们手上触摸到电影就充实,没有触摸到电影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自处。我是这样。”
 
李安讲完这一席话,坐在观众席上的我突然就被什么触动到了似的,内心翻涌起阵阵感动。他的语速那么平缓、语气那么平和,说话的时候还有些局促不安的样子,十分谦逊,十分真诚,轻而易举地就撩拨到了我内心的感动之弦。
 
是啊,李安导演已经62岁了,冯小刚导演也已经58岁了,两位加起来刚好120岁的导演虽然对电影的创作热情仍然很高,但也不得不在面对岁月时,承认渐渐老去的事实。老去并不意味着他们对电影的感知会渐渐变淡,事实上,两位导演在创作电影时,似乎比年轻人更有冲劲:都不愿墨守成规,更愿意通过勇敢的尝试,去迎接更多的新的“第一次”。
 
李安导演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最近这段时间一直都被广泛的讨论着,许多看过首映的观众都对他具备实验性质的“120帧、3D、4K”拍摄技术津津乐道,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次大胆的实验,有可能会带来一次电影制作的革新;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也在11月上映,最近也是备受关注,这部斩获“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同样被人多次提及拍摄方式上的创新,认为圆形画幅将给电影叙事带来一种“不一样的光影冲击”。
 
某种程度上,这种实验性质的尝试对于已然有所成就的导演而言,并不安全:一旦搞砸了,有可能带来名声上的一些影响。但他们并没有顾及这些,反而在积极尝试的过程中,担心自己力不从心。因为承认自己渐渐老去的时候,最大的担忧在于应对“脑力活与体力活”互相“拉扯”时,自己能否像以前那样轻松应对。
 
冯小刚的一句“我不认为我还能拍很多电影”与李安的“不知道能扯多久”,看似平淡朴素,实则暗含无奈甚至伤感。对于仍然热爱电影的他们而言,这或许就是一件忧伤而无奈的事儿。而对于同样喜欢电影的我辈来说,看到前辈们到了如此年纪还有这般的电影热情,则是一件令人感动又备受鼓舞的事情。
 
是夜,北京的天气早已十分“冻人”,清华学堂的观众席却坐得满满当当。或许,有些人是为了来一睹李安的大师风采,有些人是为了来聆听冯小刚与李安的电影对话,有些人甚至仅仅是因为电影的喜爱。不管怎样,这都是电影魅力的一种。而当你听完整场对谈,你会发现,自己真的是在收获一次近乎纯粹的电影交流。
 
正如活动主持人贾樟柯在活动结束时所说到的那样:“今天应该是非常难忘的对谈,因为我们没有谈票房,我们没有谈艺术跟商业的对立,我们没有谈IP,其实电影可以谈的东西很多,今天是一个非常有收获的夜晚。然后,多一些这样的活动,就会有电影文化了。”
 
没错,近两个小时的对谈里,李安和冯小刚两位导演谈论得最多的,都是电影创作和电影内容层面的话题。尽管我们都知道,这场活动肯定包含了宣传两位导演新片的目的,但在实际对谈的过程中,即便有那么一两次地推荐大家“到时候去影院支持一下”,也都是带着谦卑的态度一带而过。他们本可以谈论票房、谈论市场、谈论商业,甚至也可以大谈时下依旧火热的IP。但他们没有,在整场对谈里,你听到的内容更多的还是电影本身。
 
他们解答了自己是如何由一部小说(李安和冯小刚的两部新作都改编自小说)引发改编成电影的初衷以及其中的处理方式;谈到了各自在拍摄自己的新作时所运用到的一些创新技术与方法;分享了各自对于演员(李安之于新人演员乔·阿尔文,冯小刚之于范冰冰)的挑选与指导的幕后故事;透露了各自在电影拍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及解决方法;袒露了各自做电影这些年来的一些心声......如此这般,两位导演都在真诚地围绕着电影本身展开分享。
 
苛刻的读者当然可以认为这些围绕电影展开的讨论也是一种宣传,这并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对于好的电影,就应该让更多人知道。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李安、冯小刚、贾樟柯这三位导演坐在一起和大家分享电影是多么的难得,而更加难得的,是三位电影人谈论电影时所展现出的那份真诚与热情。
 
“渐渐老去”这样的事实没有让他们感到沮丧,反倒激发了更多“迫切要拍自己想拍的电影”的热情。电影技术与手法方面的勇于革新所带来的“有可能搞砸”的风险没有让他们觉得不安全,因为,在两位导演看来,电影,才是他们的安全地带。
 
冯小刚说:“我们电影人,我们面对生活复杂的很多人际关系,投资人、宣传等等,我们都很紧张。我们觉得回到电影里面去,我们是最安全的。”
 
李安说:“手上触摸到电影就充实,没有触摸到电影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自处”,还十分风趣地说:“两个月以前,我抽空休假两个礼拜,跟太太爬山,从山上摔了一下,腿受伤了,将近两个月才恢复。所以,我也是在工作上比较安全一点。”
 
他们在电影领域浸淫了多年,也都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收获了大量的名与利,有许多的机会让他们去享受更加丰富的生活。如果说,足够的名与利才能带来强大的安全感,那么,对于李安导演与冯小刚导演而言,他们的安全感已然足够强大。但他们却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在他们心里,只有回到电影,只有沉浸在电影工作里,才是最安全的。
 
他们能在电影中收获快乐,能在电影中收获感动,能在电影中感到激情,能在电影中感到安全,是因为,他们热爱电影。
 
而他们之所以愿意担着风险去尝试革新,也是源于心中对电影的那份真诚的热爱。
 
这值得我们每一个热爱电影的晚辈致以敬意。
 
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源于网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话题:



0

推荐

木易的岛

木易的岛

173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木易,影评人、专栏作者、视频节目主持人,曾任职于北京电视台,有着资深的电视媒体经验。专注撰写影视相关的内容,多次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在新媒体时代,通过对自媒体的独特理解,开辟十多个内容发布平台,积累超过20万精准粉丝,在微博、微信、知乎、企鹅号、头条号、百度百家等内容平台发布文章逾百篇,累计阅读超过一亿,是知乎电影类优秀答主,荣获腾讯企鹅平台“成长之星”优秀自媒体、微博月度优秀博主、猫眼特约影评人等称号。连续三年被邀请参与知乎盐club,受邀作为腾讯自媒体联盟启动仪式分享嘉宾发表演讲。现离职专职做自媒体内容创业,首创“电影+美食”的全新内容分享模式,自制视频节目《木味电影》,首期节目观看量累计过两百万。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