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二战中失去母亲,妻子被无端杀害,事业巅峰期被控性侵女童
 
知乎上有人提问:几乎没有拍过烂片的导演有哪些?
 
回答了一下,着重推荐了一位我很佩服的导演。
 
单纯的以“有没有拍过烂片”来衡量一个导演,其实是不全面的。因为再牛逼的导演,也有失手的时候;再不起眼的导演,也有可能制造一发经典。
 
拍电影有时候就是这么有意思,各方面感觉来了,天时、地利、人和、钱多,都齐了,一部好的电影就有了。这其中,起决定性因素的,当然还是导演自身的创作能力,还有创作心态。我总觉得,好的心态和好的能力一样,都很重要。
 
内心是否真正热爱电影,是否有电影艺术上的追求,是否真正的“想拍好电影”,对于作品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一心想要靠拍电影赚钱的导演,出来的作品多半都好不到哪去。
 
而那些作品质量都很高的导演,往往都是爱电影爱得很痴、很疯的人。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都是真心想拍出好作品的导演。
 
比如李安导演,看他的电影、文字、访谈,尤其是看他的真人演讲,你都能明显地感觉到,他是真心爱电影,真心想拍出好作品的人。
 
这样的导演,出来的作品大抵都不会太差,即便是为了满足一种尝试,或者满足一些商业诉求,拍出来的也不会差到沦为“烂片”。《绿巨人》、《制造伍德斯托克》甚至《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可能算不上李安最好的水准,但却比大多数烂片要好很多。
 
比如山田洋次,八十多岁的老导演了,拍了五十多年,三十多部导演作品,几乎每一部都值得好好品味。
 
他是那种想拍电影的人,并且,他一直致力于表现日本普通人的生活。在他的电影里,你总能看到人的乐观、善良、真诚等朴实有美好的品质,也能看到平淡却极富温暖力量的生活。
 
还比如弗郎索瓦·特吕弗,这位影评人出身的法国导演,对电影的热爱贯穿其一生,所拍摄的作品也都值得一再回味。
 
他乐于沉浸在电影里,只有在拍摄电影的时候,才感到愉悦。看他的电影,看他的文字,看他对希区柯克的采访,都能感知到他对电影的一种热爱。
 
类似的导演还有很多,但在这里,我想着重提及的,是一位“很有争议”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出身于1933年8月的罗曼·波兰斯基最初降临的地方在法国巴黎,彼时他的父母都在巴黎工作和生活。随着希特勒野心的膨胀和最终二战的爆发,波兰斯基一家人在他诞生后不久便不得已迁回到波兰。
 
然而,回到波兰并没有带来安宁,而是一个噩梦的开始:德军碾压一般地踏上波兰国土,并对犹太人展开残酷的伤害,波兰斯基的父母没能逃过德军的魔爪,连同其叔叔一同被送进了集中营。波兰斯基的母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不幸死去,父亲则幸运地在另一个集中营侥幸保住了性命。
 
年幼的波兰斯基则艰难地逃出了德军控制的居住区,在一个波兰农夫的帮助下幸运的活了下来。
 
战后,波兰斯基和父亲团聚,但失去母亲的悲伤,以及经历二战的创伤,让波兰斯基内心立起了一道难以抹去的阴影——直到多年以后,年逾古稀的他接受采访,一提到当初的战争,依然会充满悲伤、恐惧以及愤怒,并由此控制不住地落泪。
 
他如此念念不忘,是因为这段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痛,甚至由此影响了他的整个人生观。
 
但他在少年时期,即使是家庭条件很一般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教育的机会。并且在这期间,他时常去看电影,以各种方式去看电影。虽然那时候他没有清晰的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他逐渐的清晰了自己内心最想做的事情,那就是拍电影。
 
于是他在青年时期进入了波兰国家电影学校,接受专业的电影教育,并在此期间,自己创作剧本、自己负责导演和表演,拍摄一些短片作品。
 
《两个男人与衣柜》便是他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这部短片甚至为他赢得了五个奖项,由此引起了欧洲电影界的注意。
 
他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里,都集中在拍摄一些短片,尽管并不是每一部都能引起注意,却几乎都称得上有质量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这个身材不高甚至显得过于矮小的波兰小子的电影风格。
 
由于自身的才华和天赋,加上颇有些手段地折腾和努力,波兰斯基在毕业后不久,就拍摄了自己的长片处女作《水中刀》。
 
这部长片处女作虽然不那么受波兰政府的欢迎,却在不少有眼光的电影从业者和评论家看来,一个大有作为的导演正在大家的视野里逐渐引人注目。
 
《水中刀》即使在现在看来,也是诸多处女作中的经典之作,三个演员、一辆汽车、一艘船、一把刀,不仅讲述了一个完整而颇有悬念的故事,还将人性的本质、战后波兰的社会现状都表现了出来,令人深思,令人佩服。
 
这部电影在第25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费比西”最佳导演奖,还获得了第36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但波兰政府并不喜欢他,至少在《水中刀》问世的时候,波兰政府很不喜欢。
 
于是,波兰斯基离开波兰,去到了法国巴黎,过起了十足艺术家派头的生活:贫穷但又追逐浪漫,疯玩但又不忘创作。
 
在巴黎,他结识了日后成为自己重要合作伙伴的勒德·布拉奇,后者同样也是一个热爱电影的青年,只不过他更喜欢以编剧的形式去创作电影。
 
两人成天混在一起,时而出去风流,时而宅着创作剧本,很多情况下没钱,很少情况下吃得饱。但那时他们还是通过自己的创作和努力,拍摄了三部电影:《厌恶》、《荒岛惊魂》和《天师捉妖》。看片名就知道那都是些什么风格的电影,但波兰斯基很擅长这类电影,并且确立了自己的风格。
 
也正是在《天师捉妖》的拍摄过程中,波兰斯基遇见了年轻貌美的莎朗·塔特。彼时的莎朗塔特才不过二十来岁,年轻,漂亮,几乎走到哪都会成为诸多男人瞩目的焦点。
 
早先以拍广告出道的她,在认识波兰斯基之前其实有了自己的恋人,那是她的化妆师。在拍摄《天师捉妖》期间,和波兰斯基共同工作,逐渐相遇相知并进一步的相爱,两人彼此都很欣赏,才子佳人,很是般配。
 
很快,他们就在英国伦敦举办了婚礼,两人结为夫妻,莎朗也很快怀孕,波兰斯基的电影也很顺利,获得了美国好莱坞的亲睐,一切看起来都在朝着完美的方向前进。但在1969年波兰斯基接到的一个电话过后,他人生中的又一次悲伤竟有些毫无征兆一般向他袭来。
 
考虑到自己要在美国发展,波兰斯基在比佛利山购置了房产,让怀孕的妻子在那里修身养性,自己则在伦敦拍摄又一部电影。
 
当那年8月的那个电话铃声响起,他以为不过是像往常一样和妻子聊一会儿。但电话那头告知他一个如同霹雳的消息:莎朗·塔特被发现身中16刀惨死于比佛利山的那栋住宅里,同样遭遇残酷对待的还有莎朗化妆师在内的其他四个人,他们还分别受了枪伤,尸体被倒挂于客厅,现场惨不忍睹。
 
波兰斯基听完电话时毫无头绪,整个人既难受又茫然,他不知道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只知道迅速地飞到美国,尽可能快地去到亡妻的身边。
 
警察们在当时同样茫然,因为从家中没有任何物品失窃的情况下,无法判断出暴徒的行凶动机。他们甚至怀疑到了波兰斯基本人,这让波兰斯基不得不背负一些媒体的猜测,他在后来的采访和自传里也曾表示,那时候,他就已经对美国警察失望了。
 
直到数月之后,警方才查明,这起惨案的主谋,是美国邪教组织“曼森家族”的首领查理·曼森。
 
而他们行凶的动机,尽管在当时仍叫人一头雾水,却在后来波兰斯基的自传中披露,他们没有任何私人仇怨,只是出于对社会的一种“报复式行动”,甚至部分成员在当时冲进莎朗屋子时,完全就是出于一种需要发泄的兴奋——这让波兰斯基非常不解和愤怒,但斯人已逝,他也只能直面悲伤,以及将罪犯交由美国法律去惩罚。
 
这样的打击对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近似于毁灭性的,有那么一段时间,波兰斯基像被狠狠地摧残的一株草一样,提不起精神。
 
但因为还有电影的存在,波兰斯基很快就提起精神,投入到电影的创作里去。
 
他用一部《麦克白》表达了自己对于那间悲伤事件的回应,又用一部《唐人街》将自己推向电影事业的一个新的高峰——这部由波兰斯基导演、杰克·尼克尔森主演的影片大获成功,不仅票房可观,好评如潮,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提名。
 
这似乎是对波兰斯基的一种慰藉,但却并没有给波兰斯基带来好运:1977年,罗曼·波兰斯基被指控强暴了一名13岁的少女,警方将他逮捕。
 
在极力和法官申辩长达42天之后,深感希望渺茫的波兰斯基在媒体制造的舆论下感到了一种带有偏向性的对待,在法律判决还未确定之前,他通过“有效的”途径离开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飞到巴黎,暂时逃离了法律的制裁,却再也没能踏上美国的土地。
 
在后来的自传中,他也描述了当时发生的事情,在他的叙述里,和那个叫萨曼塔·盖默发生的性关系并非强制行为,而是带有“自愿”成分的“正常”关系。当我们回溯波兰斯基的大半个人生,不难发现,这个个子略显矮小却才华横溢的男人在风流韵事方面的确有着相当丰富的过往。
 
然而,究竟那次在杰克尔森家里发生的性关系是不是“正常”的?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在多年以后,当波兰斯基被美国长达三十多年的通缉却始终没能把他送进监狱之后,在当年的女孩已经成为人妇并育有儿女之后,她在媒体面前表示了对波兰斯基的原谅,但法律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
 
我们只能透过这个事情看到一个男人放荡不羁的一面,也看到一些媒体对于公众人物的影响,有时候远比名声更加猛烈。
 
离开美国的沃土之后,波兰斯基遭遇到了人生中的某种低谷,相比于遭遇那么多的悲伤而言,电影事业上的下滑应该会带来同等级的伤感。
 
尽管这之后有拍过《苔丝》这样备受赞誉的电影,却依旧无法掩盖他在八九十年代几乎所有作品的乏力。创作上依旧保持着高度的热情,但因为情感上、生活上给他带来的困扰交织,让他在这一段时间里没能创作出足够令人叹服的作品。
 
直到进入新的世纪,当《钢琴家》的剧本来到他的眼前,这位曾经备受二战折磨的六旬老人开始直面内心的痛苦。当年拒绝《辛德勒的名单》时,那种挥之不去的痛苦开始被他勇敢的去面对:他打算将自己的二战记忆融入到《钢琴家》的创作。
 
顺利的是,《钢琴家》成了波兰斯基又一次登上电影事业高峰的重要作品。
 
这部讲述二战人物命运的电影被波兰斯基以近乎真实的纪录方式呈现出来,并且融入了富有波兰斯基个人色彩的思考和人性拷问、人文关怀,使得影片具有了浓浓的悲怆的味道,看之感动。
 
这部电影不仅将波兰斯基重新带到公众视野里最耀眼的位置,也让他得到了奥斯卡的荣誉之冠。尽管他没能亲自去美国领奖,但他在影史上留下的位置,已然被人们所知晓。
 
《钢琴家》不仅说明了波兰斯基还可以拍出好的电影,也说明了他内心的情感实际上远比人们想象和猜测的要丰富得多。这个小个子脑海里所缠绕的各种记忆,或许可以拍出更多足够精彩的电影。
 
然而电影并非人生,但人生却远比电影丰富,当年过七旬的波兰斯基兴致勃勃地前往瑞士领奖时,下飞机迎上来的手铐让他感受到了这个世界一直存在的某种冷意。
 
美国对他的通缉仍在继续,瑞士准备将他引渡到美国,波兰大使馆开始斡旋......曾经许多对他持不喜态度的人或机构开始对他有了另外一种态度,经过多次的交涉,波兰斯基最终还是获得了自由。
 
而在这之前,他的电影列表里只有两部:《雾都孤儿》和《影子写手》,而凭胸而论,这两部电影都具备足够的水准,无论市场反响还是评论界的声音,都给了波兰斯基的高度认可——除了那些知名奖项。
 
在重获自由之后,这个白发苍苍,满脸皱纹,表情却依旧桀骜的老人立马就投入到了下一部电影《杀戮》的拍摄,随后又拍摄了《穿裘皮的维纳斯》,这两部电影,则比戴上手铐之前要次了一些,悲观者甚至会觉得,波兰斯基的电影才华似乎快用光了。
 
但对于这样一个经历了许多人想想都焦头烂额悲伤不已的事情的男人,这样一个拍过《唐人街》、《钢琴家》的导演,放在他身上的期待,依然还有很多很多。
 
如今,罗曼·波兰斯基和他的现任妻子定居在巴黎。他没有停下对电影的创作,就在今年,她已经开始了筹拍心理惊悚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各项工作。
 
也许,有些人不会太认同他为人方面的某些做法。这种想法是挡不住的,只是,作为一个电影导演,我们最该关注的,其实还是他的作品,不是吗?
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欢迎交流。
话题:



0

推荐

木易的岛

木易的岛

175篇文章 2天前更新

木易,影评人、专栏作者、视频节目主持人,曾任职于北京电视台,有着资深的电视媒体经验。专注撰写影视相关的内容,多次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在新媒体时代,通过对自媒体的独特理解,开辟十多个内容发布平台,积累超过20万精准粉丝,在微博、微信、知乎、企鹅号、头条号、百度百家等内容平台发布文章逾百篇,累计阅读超过一亿,是知乎电影类优秀答主,荣获腾讯企鹅平台“成长之星”优秀自媒体、微博月度优秀博主、猫眼特约影评人等称号。连续三年被邀请参与知乎盐club,受邀作为腾讯自媒体联盟启动仪式分享嘉宾发表演讲。现离职专职做自媒体内容创业,首创“电影+美食”的全新内容分享模式,自制视频节目《木味电影》,首期节目观看量累计过两百万。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