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即使语言、环境、文化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观众还是能够从印度电影《起跑线》里找到共鸣。

 

尤其对于已经为人父母的观众而言,《起跑线》里所探讨的主题,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因为它不像《摔跤吧!爸爸》那样聚焦热血运动并表达父爱,也不像《神秘巨星》那样聚焦女性权益并传递母爱,而是把目光锁定在印度教育这个严肃的社会命题之上。

 

比起前面两部在国内大热的印度电影,《起跑线》没有过多的在孩子身上制造温情,而是透过一对父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所做所思,勾勒出一幅幅具有讽刺意味的现实图景,折射出一个个发人深省的现实问题,从而引发观众对自我的审视与思考。

 

 

片名《起跑线》其实就可以很形象地概括影片的故事: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一对名为拉吉(伊尔凡·可汗饰)和米塔(萨巴·卡玛尔饰)的印度夫妻,在印度德里一年一度的“最盛大比赛”——校园招生——开始前,绞尽脑汁地试图通过跻身上流社会、托关系走后门、专业培训、获得神明保佑甚至“扮穷”等等一系列方式,去争取一个学校的名额。

 

在这个过程中,这对为孩子考虑的父母想尽办法地做各种尝试,无非就是想让孩子能够在“起跑线”上有一个不错的开始。尽管整部电影描述的都是发生在印度的故事,但这种父母为了孩子“起跑线”而想方设法做争取的现象,是在印度之外的多个地方都存在的,几乎大多数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共鸣。

 

尤其对于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的中国家长而言,片中这种为了孩子教育方面的“起跑线”而费尽心思的体验、心境,大概很多观众都深有体会。

 

因为在中国,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从夫妻决定要孩子那一刻(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经在各种考虑和准备了。而和《起跑线》里类似的情况是,有些好学校(意味着起点更好)的名额非常紧俏,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获得,它可能需要综合户口、家庭背景、财富实力、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条件。

 

是的,在《起跑线》里,我们可以看到父母为孩子教育问题而奔波所折射出来的多种社会问题。影片最有价值的地方,便是它以“孩子择校受教育”为切口,反映、讽刺以及探讨了印度的教育现状、贫富差距、阶级分层、不公待遇等社会现实问题。

 

如你所见,影片的主题是偏严肃的,甚至折射出来的现实问题是偏沉重的。这种严肃而沉重的话题探讨,会激发观众一定深度的思考,引发观众贴近生活的共鸣。但有意思的是,这样一部严肃而沉重的电影,却能让观众在看的时候多次笑出声!

 

这是为什么呢?

 

诚如前面所言,《起跑线》的主题是严肃而沉重的,但它的表现手法却是幽默的、反讽的——它通过制造一系列看似平常,实则荒诞的细节,制造着令人忍俊不禁的笑点。

 

如果幽默也分级别的话,那么显然,不动声色、一本正经地反讽会比过于直白甚至低俗地搞笑要高级。对众所周知的社会问题以一种荒诞的手法加以讽刺,常常最能撩动观众的笑点。《起跑线》的导演萨基特·乔杜里显然深谙此道,在表现如前所述的严肃主题时,运用反讽的叙事手法,制造着令观众反思之余,又时不时笑出声来的喜感。

 

他在人物的身份上大做文章。男主人公拉吉是一家服装店的老板,生意给他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却没能给他带来“足够高的品位”;而拉吉的妻子米塔,拥有着漂亮的外貌,对“高端生活”有所向往,她对女儿皮娅的教育十分重视,希望能把她送到好的学校,去赢得一个好的“起跑线”。深爱着妻子的拉吉为了满足米塔的需求,开启了一系列的绞尽脑汁的“折腾”。

 

他们先是搬进富人区生活,强行把自己包装成富人阶级,从着装打扮到举办聚会,试图融入到富人阶层,以此为女儿争取一个优质学校的名额。但财富上只能算中产的两人并不能真正地融入到富人阶级,特别是习惯了通俗生活的拉吉,在所谓“高端人群”面前不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很不高端”的一面,令妻子米塔尴尬不已,也令观众捧腹不已。

 

在以尽可能地融入富人的姿态仍然没能获得名额之后,他们转向了另一种投机的方式:假装自己很穷,穷到只能依靠领救济粮过日子的状态,去获得学校照顾贫困家庭的学生名额。

 

从假装特别富到假装特别穷,这样一个逻辑本身就挺荒诞的。而更为荒诞的是,他们为了显得特别穷,不仅搬进了穷人区,住上了狭小、缺水、缺粮食、夜里还有老鼠的房子,还放下身段去领救济粮、去工厂干体力活。

 

在这个过程里,许多细节凸显了这种“伪装”行为的可笑:比如老鼠与腿毛的前后联系,比如米塔壮着胆和人争吵,比如拉吉在工厂多次被扣工资等等,它们并不是那种惹人发笑的段子,而是某种身份错位带来的荒诞感。

 

包括中间培训练习各种如何应付面试、如何应对调查官调查等或笨拙、或粗俗、或虚伪的行为表现,都能激发出令观众会心一笑的喜感。这种喜感仍然不同于那些搞笑段子或搞笑行为,它们更多还是通过身份的错位以及做事情的目的上的可笑,来制造具有讽刺意味的笑点。

 

简而言之就是,他们为了拿到一个学校名额,做着不属于自身身份所熟悉的事情,这中间出现的矛盾、冲突或者窘迫,有着浓烈的荒诞感,有着强烈的反讽味道,所以很可笑。

 

可奇妙的是,尽管影片多个时候都能通过类似的反讽、荒诞来引发笑声,但也有很多时候令观众笑不出来。

 

这种笑不出来是因为它准确地呈现了一些因教育问题而放大的社会问题与人性问题,而类似的问题对于许多观众而言,其实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即便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或者知道哪些是可笑的哪些是受尊敬的,也还是会在现实面前不得不选择妥协或者无可奈何的接受。

 

片中关于穷人阶级的表现,总能触动观众内心生出的怜悯之情。尤其是那位不惜用身体去冒险来换得微薄资金的希亚姆叔叔,他的善良与淳朴,应该能触动很多人的心弦。而他所代表的穷人阶级遇到的一些无可奈何的不公待遇,则更能让观众陷入一种沉重的反思。

 

影片最后自然还是回归到了一个普遍能接受的正确的三观语境,但其实,真正的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某种程度上,拉吉和米塔最后的正确,也只是弥补了自己家庭的一种错误。其他的社会问题依旧存在,导演没有再通过影片做过多的说教,而是交给观众自己去审视与判断。

 

这其实也是《起跑线》处理得好的地方,一部通过看似微小的教育问题而切开更多社会问题的电影,本身就已经折射了许多带有态度的讽刺与判断。

 

但它又并不完全只用电影去做说教,而是在激发观众笑出声、落下泪的过程中,让观众带着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走出影院。

 

它暴露了印度社会的一些问题,却能让中国观众收获共鸣与反思,这很有价值。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

话题:



0

推荐

木易的岛

木易的岛

173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木易,影评人、专栏作者、视频节目主持人,曾任职于北京电视台,有着资深的电视媒体经验。专注撰写影视相关的内容,多次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在新媒体时代,通过对自媒体的独特理解,开辟十多个内容发布平台,积累超过20万精准粉丝,在微博、微信、知乎、企鹅号、头条号、百度百家等内容平台发布文章逾百篇,累计阅读超过一亿,是知乎电影类优秀答主,荣获腾讯企鹅平台“成长之星”优秀自媒体、微博月度优秀博主、猫眼特约影评人等称号。连续三年被邀请参与知乎盐club,受邀作为腾讯自媒体联盟启动仪式分享嘉宾发表演讲。现离职专职做自媒体内容创业,首创“电影+美食”的全新内容分享模式,自制视频节目《木味电影》,首期节目观看量累计过两百万。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