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看《流浪地球》那天,导演郭帆和作家刘慈欣现身映后交流环节。好几位观众在提问或发表观后感想时,都提到说“看哭了”。
这没什么好遮掩的,我在看的过程中也有那么几个时刻情不自禁的泪目了。我还特意观察了身旁的几位观众,发现他们也都有悄悄拭泪。
坦白讲,作为一部“硬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我的映前期待里,其实是没有想过会“泪目”的。相反,由于国产科幻电影此前尚未出现令人满意的作品,对于《流浪地球》,我还抱持着一定的怀疑:我们能拍出合格的科幻电影吗?特效水平能达标吗?影片的世界观会是怎样的?
我想大多数观众大概都会存在类似的怀疑吧,毕竟,我们的电影与世界顶尖的电影工业化水准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科幻电影这一类型上,经验和技术都存在短板,即便资金够雄厚,也未必能出来一个令人满意的成果。这也是为什么《流浪地球》立项以来,会遇见不少的质疑——甚至不乏有人在预告片出来之后、看成片之前,就做出了不看好的判断。
可实际效果是怎样的呢?
在看完成片之后,有观众给出了这样一种说法:我们等了很久的“国产科幻电影元年”,终于来了。
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夸大之辞。事实上,《流浪地球》无论在故事内容层面还是影像技术层面,都呈现出了一种令人兴奋的科幻大片的气质。
故事方面,《流浪地球》在刘慈欣老师扎实的文本基础上,做到了既尊重原著故事,又融入了创作者自身的创新与想象力,用影像勾勒出了一个合乎逻辑的未来末日图景,足以将观众带入剧情,引发共情与思考。
看过原著的观众会发现,影片并没有完全采用小说的故事,而是从中选择了一部分加以改编扩充,完成了一个前后站得住脚的故事表达。
在影片的世界观方面,《流浪地球》没有一味地凸显“自己”,也没有过分塑造主角光环浓重的英雄,而是立足于中国文化元素,融入了全球化的思维格局。
除了人物和事件的主体都围绕中国展开,诸多细节也都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小到“请注意,倒车”这样的汽车提示音,大到北京、上海地标建筑的展现,以及浓郁的春节氛围,“回家”的内核体现,都是最能让国内观众感到亲切的中国特色。而“流浪地球”计划的实施仰仗的又是全球多个国家的协作,结尾高潮戏部分的拯救行动,也都有多个国家参与,很好的将中外元素结合了起来。
可以说,影片的世界观格局足够宏大,证明了我们也是可以驾驭涉及人类命运、地球命运以及关怀宇宙的题材。尽管在表达的深度方面还和国外科幻经典存在差距,但却应该看到其中有了长足的进步。
就像前面提及的那样,整部电影所呈现出来的科幻大片气质,是很令人兴奋和激动的——这意味着国产电影在制作科幻电影方面,迈出了非常扎实有效的一步,的确称得上是开启了“国产科幻电影的元年”。
当然,在谈论《流浪地球》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了影片的特效。尽管从成片效果来看,《流浪地球》的特效运用仍然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但整体表现出来的效果已然能让我们为之惊叹了。
地下城市的场景可能主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到了地表的“末日世界”,就开始展露出想象力与执行力的成果:北京、上海这些我们熟悉的地标建筑在冰冻效果的覆盖下,令人感到亲切又心疼;
运输矿石的货车内部细节做出了未来科技的感觉,单是“圆球形方向盘”的设计就可见用了心思;
翱翔于太空的宇宙空间站无论内外都呈现出一种相当逼真的效果;几组惊心动魄的“太空作业”失重镜头,更是显现出了创作团队幕后制作技术的水准;
到了后半段全力拯救地球的诸多画面,未来感、科技感、真实感都做得很到位,很能勾起观众的心弦,沉浸感十足。
地球“流浪”在太空,划出一道优雅的线条,这个画面就很有美感,也很动人。
此外,多组人物叙事与推拉镜头的应用,也给电影的“宏大”感加分不少。几组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的镜头调度,不仅流畅大气,还能让观众更为真切地体会到人类之渺小、宇宙之浩瀚。
末日图景的描绘,拯救地球的设计,并不是在给观众制造危机恐惧,反倒是能激发出观众对于地球环境的反思,更能引出观众对地球、太阳、宇宙以及人类文明的敬畏。
我在看完《流浪地球》之后,也和导演做了简短的交流,我就提到了影片带给我的一种敬畏地球、敬畏太阳、敬畏宇宙的强烈感受。
前两天回到老家,站在一片星空下,仰望繁星点点,我不禁感慨地球的神奇:它自转的速度刚刚好,所具备的引力刚刚好,离太阳的距离也刚刚好,让我们人类得以繁衍生息,发展出丰富的文明。地球和太阳形成如此完美的关系,给了我们阳光、空气、水等赖以生存的环境,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值得敬畏的存在。
正是因为这种敬畏心,让我在观看电影时,有了泪目的感动。大胆运用人造推力让地球展开“太空迁徙”,这当然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但在现实里,我们该庆幸地球无需迁徙,更要珍惜地球带给我们如此合适的生产环境。当我看到片中人物竭尽全力地拯救地球时,我不由自主地就会涌现出因敬畏而产生的感动。
除了敬畏,《流浪地球》还制造了多次“燃到泪目”的情绪体验。特别是影片的最后三十分钟,“燃”情十足!这种“燃”感主要源于所有人都拼尽全力拯救地球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冲击。
当我看到屈楚萧饰演的刘启以及李光洁饰演的王磊率领大家以一种奋不顾身的姿态去做最后的尝试时;当我看到地球继续探索之路时,内心都翻涌着一股热血燃情。人类竭力拯救地球所表现出来的对地球、对人类文明的深厚情感,实在燃到泪目。
但最最触人心弦的,还是影片融入在硬科幻外壳下的情感表达。
郭帆导演在交流时就不止一次地提及,当了父亲的观众在看《流浪地球》时,可能会更有感触。因为影片在描绘末日图景与拯救地球的壮举之余,还巧妙地融入了爷孙情、父子情、兄妹情的表达。
而在这些亲情表达里,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父子情的勾勒。吴京饰演的父亲刘培强与儿子刘启做最后通话那一段,台词与情绪都极具感染力,大多数观众大概都会在这一刻落下泪来。
还有一种情感似乎更让人动容,恰恰就在于刘培强最后的行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
那是一种包含了勇敢与无畏、以大局为重的精神,是“机器永远理解不了,也无法阻止”的人类特有的力量。这种精神堪称伟大,让人肃然起敬,也足以让人为之感动泪目。
包括其他不惜付出生命去拯救地球的人在内,其实都展现出了一种令人动容的精神力量。而如此这般的竭尽全力,就是为了追求一种希望。这是一种生命的希望,更是一种人类文明的希望。而这希望,正是《流浪地球》整部电影所要传递的核心力量。
敬畏、燃情、为拯救地球孤注一掷的勇气,编织出《流浪地球》诸多“让人泪目”的点。竭尽全力地追逐希望,是《流浪地球》最动人的地方。结合主创团队幕后创作所付诸的心力,我们同样可以说:创造《流浪地球》的,也正是中国人孤注一掷的勇气!
感谢地球。
财新网报道: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