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在紧贴着维多利亚港湾海岸的“星光大道”上,你只消稍微地低头去留意一下,便会看到一个个香港影视明星留下的“黄金手印”。
胡金铨、李小龙、梅艳芳、许鞍华、冯宝宝、徐克、吴宇森、成龙、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张曼玉......你所熟知的香港明星的名字,都可以沿着这条海滨长廊逐一找到。
这条绵延几百米的走廊,有着比这些手印更为丰富的意义,在于它所代表的,正是香港电影的悠长历史。

但这条走廊并不只是有这些“星光”点缀,还有着不错的景致。
当你面朝大海,往右手边望去,便会看到经常在香港电影里出现的以中环为中心的建筑群。无论是低调的香港会展中心,还是高耸的国际金融中心,都是记忆中最具代表意义的香港地标。
尤其是在晚上欣赏的时候,那幅经典的香港夜景,大概能唤起每一位港片迷的记忆。

是的,位于港岛的中环一带,经常被香港电影收入画面之中。可以说,但凡讲述发生在香港的电影故事,多多少少都会取一个中环建筑群的景。
要么从星光大道平视,要么从太平山顶俯瞰,高楼耸立,街道环绕,极富都市感,经常被用来展现城市的繁华。

有趣的是,在一些科幻电影里,香港不仅常常以繁华城市作为背景出现,还多次被设定为未来都市,呈现未来世界的面貌。尤其在一些“赛博朋克”主题的电影里,香港也是多次作为原型城市而出镜。
科幻迷大概对“赛博朋克”不会陌生,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科幻作家布鲁斯•贝斯克发表于1983年的一部短篇小说中。而在随后的1984年,被称为“赛博朋克开山鼻祖”的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问世,这让“赛博朋克”这个概念被更多人所知晓。
实际上,这个英文为“Cyberpunk”的词汇如今已成为科幻小说的一大重要流派,它们以计算机或信息技术为主题,多半具有反乌托邦性质。常常围绕计算机网络、黑客、数字空间、人工智能、控制论与电脑生化、基因工程等元素展开,勾勒的世界通常有反抗情节。

这也促成了一些电影类型的诞生,在一些加入了“赛博朋克”概念的科幻电影里,故事的矛盾多半在人与智能、信息等科技元素之间展开。
不少科幻电影都有着很强的“赛博朋克”元素,譬如《银翼杀手》、《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强殖入侵》、《黑客帝国》、《云图》等等。

而在诸多“赛博朋克”的科幻电影里,把香港设为主要城市背景的,就有《银翼杀手》、《云图》以及《环太平洋》。
这些电影创作者如此热衷于将香港设为背景城市,视之为“赛博朋克的圣地”,大概看重的是它中西贯通的文化内涵、连接东西方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符合多数未来世界想象的城市构造。
而在诸多以香港为背景的“赛博朋克”主题电影里,有一部科幻经典不容忽视,那就是于1995年上映的日本动画电影《攻壳机动队》。

这部电影即便是在非科幻迷看来,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尤其是在当年上映的那个时间背景下,网络还没有如今这般普及,信息技术也没有现在这般发达,该片却将网络、信息、网络犯罪、义体人等元素勾勒得一如日常生活,令观众们大开眼界。
这部由押井守执导的动画电影,改编自士郎正宗的同名漫画。
故事发生在一个未来世界里,信息技术非常发达,由“义体人”草薙素子担当队长的“公安九课”(即“攻壳机动队”),是一个专门打击高科技犯罪的特殊部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遇到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电脑人”,经过一系列斗争,素子最后和它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素子”。

影片所描述的未来世界,充满“赛博朋克”的主题元素,以令人惊叹的想象力为观众们呈现出一幅幅科技感十足的画面。
当时看的人就已经很惊讶了,搁到现在看,其关于“人”与“自我认同”的讨论,都极具价值。影片的科幻色彩令人惊叹,所具备的哲学意味,又引人深思。不仅画面精美、节奏流畅、剧情紧张,所运用的配乐也让不少观众大为喜欢。
而对于华人观众来说,影片所呈现的以香港为原型的城市“新港”,则成了令人激动的元素。尽管是以动画形式呈现,却处处都可以看到香港味道浓厚的景致。比如前面提及的维多利亚港湾视角看过去的中环一带,在片中就有一个鲜明的夜景画面。

而更为明显的,莫过于那些熟悉的建筑、街道、商铺以及招牌。那些汉字书写的招牌,算得上最香港的特色元素了。

尤其是该片的两次主题音乐响起,多个画面缓缓呈现的时候,宛如香港的一个风光宣传片。配合着优美的音乐,熟悉的建筑风格一一呈现,十分亲切。

影片不仅呈现了香港的繁华地带,也呈现了较为破旧、贫穷的区域,一如中环与九龙城寨的对比。

可以说,电影《攻壳机动队》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香港味道。
其所夹带的未来感与科技感,让我们能够体会到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能感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某些隐忧。看惯了电影里那些近乎冷冰冰的建筑的观众,可能会对香港形成一种“缺乏温度”的城市印象。尤其是看到一些类似于排斥大陆游客的社会新闻之后,大概不会对香港产生多少好感。
但作为一个体验过真实香港的旅行爱好者而言,我眼中的香港,不仅有温度,还很有温情。

当我坐着香港九巴沿着香港干净整洁的街道不急不慢地向前行驶时,透过九巴的车窗望出去,一幢幢紧凑的高楼依次映入眼帘。
琳琅满目的招牌恰到好处地避过巴士掠过的高度,形成香港电影里经常看到的街巷风景。我像一个他乡遇故知的人一样细细地打量着掠过的风景,基于大量港片建立起来的印象,让我倍感亲切。
我禁不住地看街道边那些挨得很近的楼宇,一块块大小不一的招牌悬挂在高楼间,一扇扇规规矩矩的窗户镶嵌在高楼里,十分默契地制造了最具香港特色的建筑景致。街道上形色匆匆的行人,他们或疾步行走,一副器宇轩昂的样子;或徐徐向前,佝偻着身子,握紧手中拎着的袋子;或小心翼翼,张望着左右,护住身旁的孩子;或悠闲行走,举着太阳伞,有序地走过人行横道。

可相比于坐车观光,我个人更喜欢步行。
不喜欢去人群扎堆的景点,而更喜欢通过行走,去感受当地最具生活气息的氛围,去发现更具生活味道的风景。我觉得,真正的旅行,就应该是融入风景去感受,而不是走马观花一般的拍几张照片就匆匆走过。
香港的气候很合适,即便烈日当空,也不会觉得太难受,因为有海风吹拂,比较舒服。加上香港的楼与楼之间隔得很近,常常能够制造阴凉处,行走其间,不仅不会太热,还能充分感受到香港土地利用率之高。
行走在香港的街道上,举目望去,港片里常见的那种楼宇、招牌以及计程车,就扎扎实实地呈现在眼前。这给人的感觉是很奇妙的,就像遇见一位似曾相识的人,觉得亲切,觉得温暖。

坦白讲,相比于那些高楼大厦林立的繁华区域,我倒更喜欢穿梭于那些楼房拥挤、破旧,但商铺繁多,市井气息浓重的街巷。
就像《攻壳机动队》里呈现的景象那样,香港人文风情最为浓郁的,往往就在那些看起来不是很“高大上”的街巷里。在这些地方,你可能看不到华贵的奢侈品店,可能看不到装修豪华的大商场,却能看到最接地气的港式餐厅,能看到最具香港特色的楼中商铺,甚至能遇到最能折射文化差异的人文景象。
我犹记得,自己在弥顿道附近发现一处带着古典气息的庙宇,在几颗枝繁叶茂的大树下,显得安静而祥和。我忍不住爬上石阶走上去,往右边一看,大树下坐了十来个人在那里闲聊休憩。我也找了旁边的长椅坐下,一边休息,一边观察。我仔细看了坐在那里的人们,女性居多,皮肤颜色有些偏棕色,衣着打扮也是一股东南亚风格。

她们说着我听不懂的话语,在那里聊着,坐着,张望着。她们不像是游客,而更像许多影视剧里出现过的佣人或做钟点工。
我忍不住会试着去想象她们的生活,离乡背井来到香港,大概也经历过不少的辛酸苦楚吧?可眼前的她们坐在树下纳凉聊天,脸上的表情是那样的放松,不时绽放的笑容又是那样的灿烂,生活似乎也并没有那般不易。
这又会让人想起,香港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依托连接东西方的港口优势,不知容纳了多少外来人士,融合了多少不同的文化。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漫步”的兴致,不妨多在香港的油尖旺区、九龙城区走走看看,这些地方的楼宇、街道,都很有“老香港”的气息。
当然,如果你更喜欢香港的现代气息,那就多在港岛的湾仔区一带溜达溜达。在湾仔区一带,你可以沿着干净的街道去发现那些拥有文艺气质的书店、充满潮流气息的服饰店、热闹而有序的酒吧以及味道别致的美食店。通过这样的走走看看,你准会比跟着旅游团逛景点要愉快得多。
某种程度上,香港是一个非常适合爱好文艺的游客去体验的“港湾”。
因为在香港,有最前沿的潮流文化,也有保留完好的传统文化;有最星光熠熠的电影取景地,也有最接地气的港味街巷;有最“融合”的国际风味,也有最“保守”的本土风情;在这里行走、休憩、拍照、逛吃,都能让你感受到便利、舒适以及秩序。
不妨在此分享一个那些靠拍照撑起来的旅游网站给不了的小Tips,希望对每一个真正热爱旅行的人有所助益。
1、关于吃
我个人其实对旅途中的“吃”看得不是特别重,倒不是说毫不挑剔,而是不会为了吃什么所谓的“特色美食”专门找到某个地方去吃一顿。我更喜欢通过行走的方式去发现好吃的地方,并选择符合自己口味喜好的美食来满足味蕾。

在香港,我向大家推荐轩尼诗道附近的一家意面店(抱歉,没记名字,只知道是在轩尼诗道附近),店内的海鲜意面真是好吃到爆!还有庙街附近的一家海鲜馆(抱歉,也是没记住店名,因为我是随意发现的,并没做记录~),扇贝做得尤其好吃。
2、关于看电影
作为输出过大量电影的香港,在街头遇见拍电影的剧组不算新鲜事,而找个看电影的好影院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事。
我在紧邻香港会展中心的香港艺术中心看了一部侯孝贤的电影《恋恋风尘》,该影院并非商业影院,装修也算不上多豪华,却因为极富艺术气质的设计,让人能够感受到电影作为艺术的魅力。喜欢看电影的朋友,不妨去那里看看,哪怕是欣赏一些展览,也是不错的体验。

3、关于文化体验
有些言论表示香港是一个“文化沙漠”,我不是很认同。在我看来,香港并不缺文化,而是缺乏体验文化的心。
在香港,只要你有心去寻找和体验,会发现,有很多的书店值得你去逛一逛。向大家推荐中华书局与诚品书店,前者位于弥顿道靠近廉政公署西九龙办事处附近,后者位于铜锣湾希慎广场。

此外,建议大家去了香港的话,还是可以抽一些时间去香港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走走看看,体验一下那里的校园氛围,感受一下里头的文化气质。或者,去香港大学食堂吃一顿也不错啊~
写到这里,发现自己又有去香港的冲动了。

回想电影《攻壳机动队》里的场景,如果真可以穿梭时空,我倒有点想去到1995年的香港看看。看看那时候的香港,那个电影产业还处于黄金时代的香港,有多少值得我们去为之记录和自豪的?
我想,就像影片最后“新”素子矗立的地方所望过去的景象那样,一片高楼矗立间,是最辉煌的时代。

那是我们怀念的“黄金般”的香港,也是眼下最值得去回味的香港。这片“弹丸之地”,不仅是赛博朋克的圣地,也是文艺游客的港湾。

PS:如你所感觉到的那样,我个人的旅行喜好里,更偏向于感受当地的人文风情,而非只是景点游览。希望能有和我一般的朋友,能够从这篇文字里收获益处。
本文为《旅行家》杂志约稿,已刊登于三月版。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