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建议总是把舒淇导演首作《女孩》的重点放在“女孩”之上,也不喜欢总是过度突出“东亚女孩成长之痛”、“女孩更懂女孩”、“女性看了更有感触”这类论调,因为它里头所呈现的关于命运、关于家庭、关于情感的表达,要比关于女孩的表达更能带来共情,更为深入人心。
最后一场戏,当长大后的林小丽问她妈妈“那你呢?你过得好吗?”这句台词出现时,整部影片最触人心弦的时刻诞生了。而随后林小丽的哭泣,仿佛她离开时拍打在脸上的雨滴,直击人心。
有了这样的时刻,《女孩》便不会不好看。
只是,于我而言,《女孩》最引人注意的,不是女孩的青春成长,而是大人的无奈命运与无能愤怒。
大家都还是小孩的时候,总难免会渴望快快长大,总是容易被父母的一些言行所影响到:争吵、暴力、分离,对林小丽、李莉莉这样正处于青春年少时期的女孩来说,会造成看似细微实则深远的影响。小丽常常躲在帆布衣柜里寻找安全感,在梦中感到惊恐;莉莉渴望爸爸会穿过云层来找她,学着大人的样子抽烟玩闹;这都是父母带来的影响。

可是,小孩的心事,和大人的心事比起来,总还是不一样的。一些小孩在意的点,在大人看来可能就微不足道了;而大人在生活中遭遇的不顺、烦恼、焦虑、困境,小孩是难以体会到的。
于是,我在舒淇的表达中,看到了她对青春少女的细腻关怀,更看到了她对成年人命运与情感的观照。
比如最引人关切的,便是小丽的妈妈。
她在年少时渴望读书、渴望和同学一起玩耍,但是家庭的因素、自身的遭遇、流言的冲击、环境的变化,令她的命运发生了悲剧性的变化。
她被父亲强行送走,在茫然中遇到邱泽饰演的男人,结婚后成为勤勤恳恳做家务、做手工、外出打工、照顾丈夫却还要时不时遭受丈夫呵斥甚至暴力对待的妻子,也成了心里有悲苦却不得不隐忍着照顾女儿的母亲。
邱泽对她动手的两场戏,很有冲击力。而她朝着小丽发脾气的时候,那种神态与眼神,同样很有冲击力。
这个女性角色身上包裹的命运之苦与痛,很能让人心疼,也很能让人共情。

所以,当小丽对她说“妈,你跟他离婚吧”时,她那种怔在那里的表情与眼神,很有感染力。
她曾在年少时被父亲送走,多年以后,她也把自己的女儿送走,都是强势而近乎绝情的口吻。只是,在雨夜中送走女儿之后,她在家里痛哭不已。其中的无奈与悲苦,让人五味杂陈。
与之对应的,便是邱泽饰演的丈夫。
他在《女孩》里刻画的角色令人生厌,总是一种睡眼朦胧、醉醺醺的状态,情绪不稳定,对妻子呼来唤去,对女儿毫无关爱,脾气发完,隔一天简简单单道个歉,就像无事发生。
他大发雷霆的样子很可怕,但也很可悲。
从他身上也折射出了大部分男性的可悲之处:男人一旦无能,就很容易愤怒,更容易将那种莫名的怒气撒在最亲近的人身上,还有那个“一家之主”的观念,仿佛是令男人变得悲哀的一种“毒蘑菇”。

我们在小丽所处的家庭里看不到明显的爱,这似乎是一个核心问题,但,他们之间真的没有爱吗?也不见得,或许只有偏爱,或许只是不擅长表达。
演员演得都好,汤毓绮演得好,她表情、眼神、哭戏,都很有内容;邱泽也演得好,浑身懒散、易怒、醉醺醺的状态,被他演得恰到好处。年轻演员白小樱的表现也很惊艳,感觉未来可期。
看完之后,感觉《女孩》的重点并不在于讲个怎样的故事,甚至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它的故事性并不强,舒淇作为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追忆,一种对青春年少时诸多感受的追忆;当然还包含了一些讽刺与批判。
但我觉得,《女孩》最为重要的表达,是舒淇在用光影给过去的自己一个拥抱,并由此实现一种和解。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
0
推荐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662号 